是三国末年,魏兵入蜀‘诸葛瞻、诸葛尚父子守城拒敌、掘井汲水之用,后遂将井名为“诸葛井”。清代末年,绵笔直大曲酒坊有17家。1919年间“有大曲房25家,岁可出酒十数万,获钱五六万缗,销路极广”。后发展为30余家,有酒窖116个,最高年产达350多吨。1922年绵竹大曲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,1928年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及奖状,声名鼎盛,行销各地,时人赞有“十里闻香绵竹酒,天下何人不识君?
被誉为“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”。即酸而不涩,苦而不黏,香不刺鼻,辣不呛喉,饮后回甘、味久而弥芳之妙。属凤香型大曲酒,被人们赞为它是“凤型”白酒的典型代表。西凤酒为适应各地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推出33度、38度、39度、42度、45度、48度、50度、55度、65度等多种度数。
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比较差,出征携带的药品都用的差不多了,需要大量补充。红军买光了城内太平洋药房的所有药材,动手术需要大量酒精消毒,就用本地出产的酒替代,当时遵义城比较大的酒坊,就是董公寺窖酒(即后来的董酒)。董酒成为了救助红军伤员的重要物资。一支红军来到遵义城郊董公寺一带,发现这儿的酒质量很好,既能挡寒,还能解乏。一些轻伤员们直接用那窖酒来擦拭身体,消毒化瘀、缓解疼痛,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擞的出发了。
北周诗人庚信曾写过:“三春竹叶酒,一曲鵾鸡弦”的诗句,记载最早的竹叶青酒;唐诗人杜牧诗云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宋朱翼中《北山酒经》云:“唐时汾州有乾酿酒”;宋窦革《酒谱》、宋张能臣《酒名记》、元宋伯仁《酒小史》等均有关于汾酒的记述。唐时,杏花村有72家酒作坊,清代中叶增至二百二十余家。
据《亳州志》载:酿酒取水用的古井,是南北朝梁代大通四年(532年)的遗迹,井水清澈透明,甘甜爽口,以其酿酒尤佳,故名“古井贡酒”宋代时亳州酿酒业很发达,熙宁年间的酒课达“十万贯以上”。明代初期,怀姓商人在减店集建“公兴糟坊”以酿“减酒”闻名于世。清代,亳州酿有众多酒品,《亳州志》载:“酒品,高粱酒俗曰大曲酒,其高者曰干酒;